您所在的位置: 专家访谈 >> 详情
129
0
医路人生 | 打破瓶颈、拥抱创新:黄胡信教授跨国学医路,为中国妇科微创注入“国际视野”
本次采访实录,通过沃医子宫肌瘤微无创治疗中心龚晓明教授和西悉尼大学NICM研究所黄胡信(Felix Wong)教授对话的形式,还原了黄教授的医途过往,其中包括他对技术迭代、医生成长、行业发展的深度思考,愿这份经历与见解,能为更多妇产科同仁带来启发,延续医者创新求索的精神薪火。
其他
生命科学的探索永无止境,医学技术的革新更需医者代代接力。黄胡信(Felix Wong)教授深耕妇科微创领域多年,凭借跨越港澳与欧美多地的从医经历,书写了一段兼具开拓性与传承性的医学故事。


本次采访实录,通过沃医子宫肌瘤微无创治疗中心龚晓明教授西悉尼大学NICM研究所黄胡信(Felix Wong)教授对话的形式,还原了黄教授的医途过往,其中包括他对技术迭代、医生成长、行业发展的深度思考,愿这份经历与见解,能为更多妇产科同仁带来启发,延续医者创新求索的精神薪火。


0 医途起步——求学路上的探索,悄悄埋下微创的种子


龚晓明教授:


今天中国妇产科网媒体采访室,特别邀请到在妇科微创领域影响深远的重磅嘉宾——黄胡信(Felix Wong)教授。黄教授为中国妇科微创技术发展付出诸多努力,且执业足迹遍布多地,能否和大家分享您的从医历程?


黄胡信(Felix Wong)教授:


谢谢龚医生,非常荣幸能通过中国妇产科网这个平台与大家见面,也很开心今天能有机会和年轻医生们交流。


我1976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毕业后先在香港工作,这期间却发现香港的医学教育和很多亚洲国家一样,与西方国家存在明显差异。刚毕业时我就思考,若只是努力跟师学习,几年后顶多和前辈做得一样好,很难突破。于是我申请去了新加坡深造,却发现当地医学教育模式和其他亚洲国家类似,仍有局限。


后来我想同时深耕妇产科与外科领域,便前往英国伦敦,先做了一年普通外科医生并拿到当地执业认证,之后回归妇产科领域,考取妇科医生资格后回到香港。但我仍觉得知识储备不足,又去了澳大利亚,因为那里能给我从事医学研究的机会。再次回到香港后,我开始专注职业发展,也正是这时,对腹腔镜手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走过这么多地方,我发现东西方医学教学差异显著:亚洲更注重 “跟师模仿、力求与前辈持平”,而西方国家会在严格监督下,鼓励年轻医生主动尝试、自主探索——在英国我得以实践想做的工作,建立了职业自信;在澳大利亚做研究时,我学会了独立思考,不再只按他人指令行动。所以我想建议年轻的医生,若有机会,不妨取其精华,多向西方国家的同行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这才是成长的关键。



02  微创拓荒——面对质疑,始终未曾停下脚步


龚晓明教授:


黄教授很早就开始做微创手术了。想必和中国刚开始推微创手术时一样,那时候肯定有不少老医生不理解,甚至质疑您的选择,那段日子应该充满了挑战?想问问您,在执业过程中,尤其是回到香港之后,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困难?


黄胡信(Felix Wong)教授:


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其实任何创新技术在起步阶段,都会面临挑战。我记得在亚洲刚开始推广微创手术时,很多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都很保守,甚至有些固执,不愿改变现有模式。他们总说“我现在做得很好,患者也满意,没必要改”。


但作为医生,尤其是想为患者负责的医生,我们必须主动学习能让患者获益更多的技术。微创手术的优势很明显:患者不用承受大伤口的痛苦,住院时间也能缩短,我坚信这是外科领域的未来方向,所以一直坚持推广。


不过初期确实有不少瓶颈:一是设备和相关耗材价格高昂,医院管理者或上级医生常会因预算问题反对引进;二是新技术难免会出现并发症,大家都怕患者遇到这种情况。但并发症并非无法规避,只要提前和患者耐心沟通,说明可能的风险,大多能获得理解。


很多人会在上级反对、担心并发症的双重压力下犹豫退缩,但我觉得,只要确定技术对患者有益,就该坚定推进。克服了这些阻碍,新技术自然能慢慢发展起来。



0 技术迭代——多种手术方式的尝试,只为给患者更优选择


龚晓明教授:


我们了解到,即便像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这样的新技术,您也一直积极参与推广。您不仅做过开腹手术、微创腹腔镜手术,还向国内的专家学习过阴式手术,现在又在钻研HIFU这种无创技术,这么多年始终在探索新方向。想听听您对有创/无创治疗未来的看法?


黄胡信(Felix Wong)教授:


其实我不断尝试不同手术方式,核心目的就是提升自己帮助患者的能力。比如开腹手术技术成熟后,我们能做包括癌症手术在内的很多治疗,但它对患者创伤太大;后来转向腹腔镜手术,可初期腹腔镜无法开展癌症手术,所以当时得同时掌握两种手术技能,直到技术进步,现在的医生才能用腹腔镜做癌症手术。


至于阴式手术,它虽是成熟的微创技术,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像我在澳大利亚接触的患者,很多因体型偏胖无法开展阴式手术,而中国患者大多体型偏瘦,操作起来更方便,但最终能否用这种方式,还是要结合患者的病理情况判断。


现在所有手术都有并发症风险,比如出血,这也导致很多患者会拖延手术,增加治疗难度。但如果有微创和无创技术(比如HIFU),就能鼓励患者早发现、早治疗——副作用小,患者接受度高,治疗效果也更好。


不过我想提醒年轻医生,别局限于“自己学的技术就是最好的”,要保持开放心态,只要对患者有益就去尝试。这就要求大家同时掌握阴式手术、开腹手术、腹腔镜手术等多种技能,根据患者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方案,而不是固守某一种手术方式



0 未来判断——超声技术藏着大潜力,或许超出当下想象


龚晓明教授:


特别感谢您带来这么多新技术,也佩服您始终对新事物保持热情。我们知道您是第一个尝试将HIFU引入香港的医生,还分享过这个领域的最新进展。看着现在妇科微创技术、HIFU这类无创技术一直在发展,想问问您对未来的预判,再过50年、甚至100年后,传统的手术(尤其是需要开刀的有创手术),还会是妇产科治疗疾病的主要方式吗?会被更先进的技术取代吗?


黄胡信(Felix Wong)教授:


医学领域的创新速度比大家想象的快,不需要等100年,未来几年就可能有大变化,我对HIFU(高强度聚焦超声)技术就很有期待。但我想提醒年轻医生们,学习HIFU别只盯着它能治疗肌瘤、腺瘤或胰腺癌,这项技术的潜力远不止于此。


比如超声技术,现在已经能用于治疗感染、缓解疼痛、调节神经纤维,最近在这些领域也有了新突破。展望未来1-10年,超声甚至可能和基因治疗、靶向治疗结合,那时的治疗方式会更微创,并发症风险也会大大降低,这项技术很快就能成熟。


所以我希望年轻医生们能打开思路,别觉得“HIFU不如微创手术”就拒绝学习。新技术正在快速发展,主动去了解、深入钻研,才能跟上行业进步的步伐,这是我给大家的建议。



05  破局建议——推广新技术遇阻?医生与患者携手便有解法


龚晓明教授:


我发现国内在推广新技术时遇到不少阻碍,比如很多妇产科医生接触不到超声设备,不管是自己科室还是其他部门,都很难有操作的机会。要推进新事物,就得在执业中克服这些困难。您也一直鼓励医生突破自己,就像我现在尝试在超声引导下做消融术,但目前还有很多医生不会操作超声。所以想问问您在这方面有什么好建议?


黄胡信(Felix Wong)教授:


我了解国内的相关规定,普通医生不能开展超声检查,必须由专业人员操作。但任何创新治疗的推广,都不只是医生的事,患者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就像我们当初推广微创手术时,设备昂贵、不是所有医生都会操作,和现在HIFU、超声治疗面临的困境很像。但只要技术能切实让患者获益,他们就会主动向政府反馈,让相关部门知道无创手术是值得推广的方向。政府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当患者满意、医生积极分享成功案例,慢慢就会推动行业变革。


所以这不是大问题,只是新技术发展的必经阶段。我相信五年内,很多情况都会改善,或许到时候我还能再在妇产科网上,和大家聊聊这些变化。



06  认证思辨——别让既定规矩,挡住创新的脚步


龚晓明教授:


现在全球很多地方对腔镜手术都有分级认证,HIFU这类技术也面临类似情况。想问问您,这种认证重要吗?会不会限制医生用新技术?比如有些国家,医生做腹腔镜手术得从学会拿证书,像经阴道单孔腹腔镜(V-Notes)这样的新技术,也得有证书或者完成特定学习才能做,这似乎会阻碍技术发展。不过中国情况还好,腹腔镜刚起步时没要求认证,虽然培训是必须的,但这种认证会不会限制新技术和医生的发展呢?


黄胡信(Felix Wong)教授:


你说得很对,这确实是现在行业面临的问题。尤其是在国外,有些医生反对新技术时,总会以“需要充分培训、必须有证书”为借口。


但解决办法也很明确:要让这些医生认识到新技术的价值。他们不仅能给政府提医疗政策建议,还能为年轻医生提供培训。为此APAGE持续发力,努力说服权威人士认可这些新技术。


比如我们当初推广微创手术时,也有人说“太贵、太危险”,现在HIFU等无创技术面临的质疑很相似。我们需要做的,是说服更多行业前辈和权威机构支持新技术,同时加强年轻医生的培训,派他们去学习相关技能。


这个过程需要时间,但只要技术真的对患者有益,最终一定会被广泛接受,政府也会支持推广。



07  平台搭建——为亚洲医生搭建专属平台,让学习不再遥远


龚晓明教授:


您的观点对年轻医生、医学学会,还有那些刚起步发展微创外科的国家都很有价值。而且我们知道,您不仅是APAGE的创始成员,过去20年一直积极参与协会工作,现在仍是重要成员,还获得过协会的终身成就奖,所以想请您简单说说协会刚成立时的情况?


黄胡信(Felix Wong)教授:


20年前我们刚开始做微创手术时,亚洲没有相关的培训和推广平台,只能去美国或欧洲学习,比如美国妇科腹腔镜医师协会(AAGL)、欧洲妇科内镜学会(ISGE)。


当时我和李奇龙教授等几位在亚洲推广微创手术的同行常讨论:我们筷子用得好,说明手部精细操作能力很强,肯定能学好腹腔镜手术,没必要总远赴欧美学习。于是我们决定成立自己的组织,专门在亚洲培训医生、推广微创手术,APAGE就这样诞生了。


现在20多年过去,已经有很多亚洲国家加入APAGE,但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努力:比如印尼、尼泊尔,甚至像俄罗斯这样的大国,只有约20%的医生在做微创手术。亚洲人口多,推广微创手术是长期任务,所以APAGE会继续推进,但未来的责任要交给年轻一代。


中国的年轻医生腹腔镜技术非常出色,应该主动承担起培训其他亚洲医生的责任。接下来APAGE也会组织更多研讨会和会议,助力微创技术在亚太地区的普及。



0 传承赋能——见证年轻一代成长,成了最暖心的事


龚晓明教授:


您在国内医界,早已是众人敬重的良师:像朱兰、冯力民、薛翔等知名专家,都曾专程前往澳大利亚向您学习;您为中国医学发展所做的努力,更藏着对行业的赤诚。我真遗憾20年前没能有机会向您请教,但也深深期盼,您的这份医者的担当与贡献,能被更多年轻一代知晓与传承。


今天也特别感谢您在中国妇产科网(OBGY Network),毫无保留地分享这么多宝贵经验。另外,也要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网站的支持:早年我自己打理网站时,您给过不少专业建议;我上传手术视频后,您也会认真观看,更会作出细致的评论——这些帮助对我们来说真的太重要了。我们真希望以后能有机会再邀请您,用普通话做一场采访,这样大家也能更直观地看到,Felix Wong教授不仅医术精湛,中文说得也特别棒!


黄胡信(Felix Wong)教授:


能有今天这个机会,和大家深入交流,分享我这些年的执业感悟,我感到非常荣幸。如果这些经历能给大家带来启发,那就更有意义了。


这些年看着中国妇科微创技术快速发展,尤其是年轻医生在腹腔镜领域展现出的能力,我特别欣慰——就像之前提到的,APAGE未来会把推广责任交给年轻一代,而中国的年轻医生完全有能力成为亚洲其他国家医生的老师,传递好技术与经验。


至于未来用普通话采访,我也很期待,希望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做更贴近的沟通,继续见证行业新成长。



专家简介

0ebd5a60d1eef79eedeca800e89b6b34.jpg

黄胡信(Felix Wong)教授

西悉尼大学NICM研究所 教授


❖1976年毕业于香港大学,之后在英国和澳大利亚多地接受毕业后深造学习,在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地区获得医学学位,现为两所外科学学院士。曾担任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妇产科教授、悉尼利物浦医院妇女健康业务部医疗主任。目前受聘为澳大利亚悉尼西悉尼大学NICM研究所兼职教授,从事研究工作。


❖擅长妇科肿瘤、内镜手术、妇女健康及医院管理领域。在亚太国家的医疗教育领域贡献卓著,每年为亚太地区国家提供10多个国外医生赴澳学习深造的机会。过去35年间,参与并组织了百余次医学会议,多次受邀担任特邀会议讲者。


❖曾受聘担任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澳大利亚诺特丹姆大学、广州中山医科大学、广州南方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汕头大学、山东大学医学院、扬州医学院、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及北京协和医科大学等多所医学院校的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还受聘担任多家母婴医院和儿童医院的名誉顾问。


❖曾担任《中国微创外科杂志》《实用妇产科杂志》《中华妇产科杂志》《亚太区妇产科杂志》《GMIT 杂志》等期刊的常务编委或编委。


❖现任中国亚太地区妇科微创肿瘤学会主席,为举办每年一度的微创妇科论坛作出重要贡献。2003年获中国外国专家管理理事委员会颁发的“广东友谊奖”;2005年获中国政府评估委员会颁发的“内镜专家奖”,以及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内镜学组颁发的“医疗大使奖”;2006年获越南胡志明市人民委员会颁发的“胡志明市徽章奖”;2005年、2009年两度获中国恩德思医学科学技术杰出成就奖;2017年获中国医师协会林巧雅杯奖;2018年获亚太地区妇科微创学会终身成就奖,同年获欧洲妇科内镜学会卓越贡献奖,并担任世界华人医师妇产科协会副会长。


❖主编医学著作14部,发表论文250多篇。



龚晓明 医学博士

a63bb7a63146311d32dc6fd089619b0a.png


沃医子宫肌瘤微无创治疗中心首席专家


医学博士,自由执业妇产科医生,中国妇产科网创始人及主编,沃医妇产名医集团联合创始人,前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前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妇科副主任、微创中心负责人。


社会兼职:

中华预防医学会妇女保健分会围产保健学组委员及秘书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女性生殖整复分会常务理事

北京市医学会妇科泌尿分会常委

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妇幼健康产业分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国际妇科泌尿学会(IUGA)病人教育委员会国际委员

互联网协会创新应用理事会理事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移动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妇幼保健协会妇幼微创专业委员会委员

医促会青年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微无创委员会中青年分会委员



责编:霍盼

评论(0)
精彩评论
精彩推荐